信息来源:徐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 次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徐州,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精准发力?如何下好“融合棋”,实现1+1>2的效果?
做好第一个“1”
1+1>2的基础,是做好第一个“1”,夯实科技创新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恒久机械自主研发90Mpa隔膜压缩机填补国内空白;徐州医科大学创新CAR-T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徐工生产的全球首台4000吨起重机七破世界纪录……
近年来,徐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向“新”活力奔涌。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因此,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徐州这片沃土上,教育、科技、人才,如同三角形的三个支点,共同撑起了科创新的优势,汇聚科技创新的智慧力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的突破发展。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徐州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获批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高职、中职专业建设全面“入链强链”,徐州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徐州荣登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303人,招引高校毕业生4.3万人,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徐州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改革,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纵深推进科教融汇,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书架”到“货架”,从创新链到产业链,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的升级之路。
在多方优势资源带动下,高水平科技人才在徐州汇聚,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大力推动应用研究,实现AG娱乐官网“从0到1”的突破,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做强第二个“1”
1+1>2的关键,是做强第二个“1”,强化产业创新之“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产业创新的核心在于实体经济,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要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徐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传统产业改造为抓手,以新兴产业培育为突破,既让“钢铁巨人”焕发新机,又让“未来产业”破土而出。
在新的科技浪潮中,传统产业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变化,而是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上了机器人焊接等智能化设备,现在从切割、下料,到拼装、焊接,再到装配、调试,一台设备的生产周期差不多只要25天到30天,提升了生产效能,为产品向高端市场进发打下了基础。”徐州福曼专用车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曹聪介绍,“目前正在加紧筹划二期项目建设,今年的销售目标突破1亿元。”
相同的场景也在徐州华东机械有限公司出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拣、上件、运输。华东机械推进智能化设备全覆盖,打造托辊架自动焊接生产线,加速实现数智融合,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一个个企业积极向“新”发力,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也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先机和竞争力。
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的洗礼中焕发新机,新兴产业在市场的大潮中崭露头角。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参与深度制作的徐州视达坦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示了新兴产业的力量。公司成功参与了《三体》《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00余个大型项目。
“我们将坚持创新,自主研发标准化制作软件,构建数字影视生态圈,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样板,开发城市IP动画、文化主题数字产品。”徐州视达坦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视效总监杨博说道。
产业创新,不仅为徐州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这座城市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活力迸发,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瞄准氢能、深地空间利用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徐工汉云探索AI+工业互联网应用;好心情健康产业集团融资数亿元发力AI心理医疗;AI智慧驾校助力学员驾考新体验……一个个未来产业在这里布局,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做深两个“1”的融合
1+1>2的关键,是两个“1”的深度融合,丰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挂牌江苏省实验室;省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建设……一个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在徐州崛起,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奏响了协同创新的交响曲。
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深地空间钻取测探一体化装备研发平台,工作人员正在加快进行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测井反演。“这个方法显著提升了反演精度与效率,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测井数据解释难题,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主任李晓昭介绍。
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创新,企业是桥梁,是纽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在企业中得到转化,让产业创新的活力在企业中得到释放。
2024年,徐州净增“四上”企业1670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9家,入选省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33家……
突出“强主体”,还要健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让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校科研院所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唱主角”。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研攻关和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研发能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平台搭台,企业“唱戏”。只有紧扣企业这个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健全体制机制,深入推行“揭榜挂帅”“拨投结合”新模式,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协同攻关机制,促进“四链融合”,才能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从深地实验室的科研攻坚到淮海科技城的创业热潮,从工程机械的“钢铁丛林”到生物医药的“基因密码”,徐州正以系统思维深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锤”,产业创新为“钉”,唯有将两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AG娱乐官网“1+1>2”的效果,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附件下载: